古代重视和谐的历史故事

作者:admin 时间:2024-01-27 06:01:01 阅读数:16人阅读
  1. 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是什么典故?
  2. 历史上还有哪些人具有忠贞的品格?
  3. “和而不同”“不同而和”的意思以及历史中相应的典故?

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是什么典故?

传说在古代有一位叫做葛鼎鼎的读书人,他每次经过学堂的时候,必定会经过一座土地庙,每次经过的时候,土地庙里的神必定会起立以表示尊敬读书人,因为葛鼎鼎有中状元的深厚功德,将来是状元的不二人选。

但是每一次葛鼎鼎从庙里经过,土地神就要起立一次,着实麻烦。因此,有一次,这个土地神就托梦叫庙祝在自己的神像前弄一块屏风遮挡,这样就看不见葛鼎鼎了。看不见自然就不用载站起来了。

庙祝接受指令后,准备好了一切事物,选好了日子。但是,就在庙祝要行动的时候,土地公又托梦对庙祝说不用了,因为那个葛鼎鼎经常替别人写离婚书,把福德都耗尽了,中不了状元了,自己也就不用再起身了。

俗语“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它的意思毁坏别人的婚姻罪孽很大,甚至比拆掉十座庙的行为还要恶劣。

当然了这只是打了一个比方而已,对道教来说,庙里塑造的神像经过开光以后,意味着把宇宙中无形的、具有无边法力的真灵注入到神像中去,神像也就具有无边法力的灵性。拆掉庙、毁坏神像是一种罪孽很深的果报。

婚姻在古代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在《礼记》中有这么一段话:“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昏礼指婚娶之礼,婚姻不仅仅是夫妻两个人的事,它还担负着上要奉祀宗庙、祭祀祖先,下要传宗接代的责任,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古代,婚姻成为当时社会制度的基石。

所以破坏别人婚姻也是对和谐社会的一种破坏,道教劝善典籍《太上感应篇》认为,破坏别人的婚姻的行为是一种恶行,不可为之。

历史上还有哪些人具有忠贞的品格?

历史上具有忠贞品格的人有岳飞、文天祥、屈原、林则徐、李大钊等。他们的事迹流传千古,在此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位晚清大臣林则徐。“苟以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话就出自清代林则徐。

林则徐因主张禁烟而受到谪贬伊犁充军的处分,被迫在西安与家人分别时为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感以及性情人格而作了《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表达了作者愿为国献身,不计个人得失的崇高精神。原文如下:

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

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

古代重视和谐的历史故事

风涛回首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

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古代重视和谐的历史故事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他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




“和而不同”“不同而和”的意思以及历史中相应的典故?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在先秦时代,“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指一种有差别的、多样性统一,因而有别于“同”。比如烹调,必须使酸、甜、苦、辣、咸调合在一起,达到一种五味俱全、味在咸酸之外的境界,才能算是上等佳肴;比如音乐,必须将宫、商、角、徾、羽配合在一起,达到一种五音共鸣、声在宫商之外的境界,才能算是上等美乐:反之,如果好咸者一味放盐,好酸者拼命倒醋,爱宫者排斥商、角,喜商者不用羽、徾,其后果便不难设想,也不堪设想了。因此,早于孔子的晏婴就曾说过:“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专一,谁能听之?”(《左传·昭公二十年》)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基础上,孔子将“和”与“同”的差别引入到人际关系的思考之中,于是便有了《论语·子路》中的那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