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探讨古代作文的论述

作者:admin 时间:2024-01-25 15:41:01 阅读数:17人阅读
  1. 苏轼 欧阳修 科举典故写作文?
  2. 范仲淹和欧阳修的人生态度作文?
  3. 《欧阳修论作文 》中的“惟勤读书而多为之”的“为”是什么意思?

苏轼 欧阳修 科举典故写作文?

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 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

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 在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意思是这样的青年才俊,真是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啊(成语出人头地就是从这儿来的),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范仲淹和欧阳修的人生态度作文?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这篇文章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文章表现了作者这种复杂的心情。本文以一个“乐”字贯穿全篇,并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间,在描绘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妩媚的优美图画时,体现儒家的传统思想,正如《尚书》所言:“德惟善政,政在养民。”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欧阳修探讨古代作文的论述

我补充一个陶渊明的人生态度,这样对比更鲜明

陶渊明、欧阳修、范仲淹这三位中国古代的文豪,政治态度有很大的不同.

先说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是最轻松的一个也是最想得开的一个.归园田居、远离尘嚣、销声匿迹是他面对贬职所采取的态度,这就是典型的自扫门前雪不问世事型

欧阳修探讨古代作文的论述

再议欧阳修的“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最潇洒的一个,还带有几分逍遥自在.什么事也不想,把眼前的事情做好了就行了.潇洒是潇洒,活的真是犹如在虚幻之中啊.同饮而醉、豪放豁达、自得其乐就是他的人生态度.

又论范仲淹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是最累的,折寿的概率较大.其政治抱负犹如一个巨大的负担无时不刻的压在他的精神上.然而他知道失败的原因又知道解决的方法,但自己却无能为力,有志却无处报,这会使他命很苦.如果彻底失败的话,他或许经受不住打击,自刎也许是他这时的选择.杞人忧天、旷胸远志是他的态度.

这三大中国古代文豪,处世态度各有不同.相比之下,三人之中我最欣赏范仲淹,范仲淹大脑里头的思想是最让我佩服的.或许我和范仲淹多少有些相似之处,总感觉似乎有同感.陶渊明有些不负责任逃避现实,欧阳修有些随波逐流,真是有魄力和理想的也就是范仲淹,真正意义上的高人一等.不过相对来说范仲淹如果成功了,将会比别人都成功甚至名垂千古,然而如果要失败的话,也会一败涂地.范仲淹的结局可能不太好吧,但是他至少达到了问心无愧的水平.或许怀才不遇这个不怎么好的理由可以在范仲淹上找到根据.反而陶渊明和欧阳修倒不一定心情不错,因为政治上的失意会使任何一个人都很不高兴,陶渊明回避现实,欲求淡忘.欧阳修借酒浇愁,以乐驱愁.都有逃避困难的意图,只有范仲淹知难而进.但是如果在范仲淹的基础上略添几分欧阳修的潇洒,将会是一个非常好的性格.

欧阳修探讨古代作文的论述

《欧阳修论作文 》中的“惟勤读书而多为之”的“为”是什么意思?

原文如下: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

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之,故尤有味.翻译如下:近年来孙莘老结识欧阳修,曾经乘机问他怎样才能写好文章.欧阳修回答说:“没有其它办法,只有勤奋读书而且多动笔,自然就会写好;世人的弊病在于写作太少,又懒于读书,写出一篇,就想超过别人,像这样很少有达到目的的.文章的缺点不需要别人指出,只要写多了,自己就能发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