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含水率的定义是什么?

作者:admin 时间:2024-01-20 14:06:01 阅读数:28人阅读
  1. 土壤湿度百分之60是什么样?
  2. 土壤饱和含水量的计算公式?
  3. 泥土的化学成分是什么?
  4. 什么是土壤熟化?
  5. 土壤主要由7种成分构成分别是哪些?

土壤湿度百分之60是什么样?

土壤湿度60%应属于——润。用手可压成各种形状而无湿痕。

土壤湿度,即土壤的含水量。衡量土壤湿润的程度,一般以干、稍润、润、潮、湿衡量。以手试之,有明显凉感为"干"。稍凉而不觉湿润为"稍润"。明显湿润,可压成各种形状而无湿痕为"润"。用手挤压时无水浸出,而有湿痕为"潮"。用手挤压,渍水出现为"湿"。

60%的土壤湿度是大多数农作物喜欢的土壤湿度。它最简单的测试方法是:用手把土抓起来,用力一攥。然后把手张开看土壤的变化。如果土壤能攥出水来,还不能散开。这时的土壤湿度基本就是60%。不出水就是不到60%。出水厉害就是超过60%了。做农业的人都是这样简单测试土壤湿度的。

土壤饱和含水量的计算公式?

土壤饱和含水量%=土壤孔隙度%/(100×土壤容重)×100 土壤孔隙度(%)=(1-土壤容重/土壤密度)×100%(土壤密度常取2.65g/㎝3)

土壤容重(g/㎝3)=环刀内干土重(g)/环刀体积(㎝3)

环刀内干土重(g)=湿土重(g)×100/(土壤含水量%+100)

土壤饱和含水量%=土壤孔隙度%/(100×土壤容重)×100

饱和含水量是指土壤中的全部孔隙都充满水时的含水量。它是土壤水分常数之一,反映土壤的孔隙状况和最大的持水容量。在地下水面以下的土层、水田淹水灌溉的耕层(有时还包括犁底层)均处在饱和含水量状况。土壤紧实层以上的土层滞水,降雨、融雪水和灌溉水入渗并向下渗透过程中都可能暂时性充满土壤上层孔隙而呈水分饱和状态。饱和含水量是排水及降低地下水位时计算排水定额的依据。在水田灌溉或进行秋冬储水灌溉以及计算地下水库库容时也要用到饱和含水量。 

饱和含水量包括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和重力水。

泥土的化学成分是什么?

泥土的主要成分是:氧,硅,铝,铁,钙,镁,钛,钾,磷,硫。

1、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

2、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通过光照抑菌灭菌后得到的养料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土壤中这三类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

什么是土壤熟化?

土壤熟化

土壤熟化,anthropogenic mellowing of soil 通过各种技术措施,使土壤的耕性不断改善,肥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即生土变熟土的过程。

土壤含水率的定义是什么?

熟化的土壤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土壤结构良好,水、肥、气、热诸肥力因素协调,微生物活动旺盛,供给作物水分养分的能力强。

土壤熟化anthropogenic mellowing of soil 通过各种技术措施,使土壤的耕性不断改善,肥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即生土变熟土的过程。熟化的土壤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土壤结构良好,水、肥、气、热诸肥力因素协调,微生物活动旺盛,供给作物水分养分的能力强。表土层又可分为耕作层和犁底层,也叫腐殖质—淋溶层,是熟化土壤的耕作层;在森林覆盖地区有枯枝落叶层。上表土层又称耕作层,为熟化程度较高的土层,肥力、耕性和生产性能最好;下表土层包括犁底层和心土层的最上部分(又称半熟化层)。

1,耕作层:受耕作,施肥,灌溉影响最强烈的土壤层,厚度一般约20厘米左右.耕作层易受生产活动和地表生物,气候条件的影响,一般疏松多孔,干湿交替频繁,温度变化大,通透性良好,物质转化快,含有效态养分多.根系主要集中分布于这一层中,一般约占全部根系总量的60%以上.

2,犁底层:位于耕作层之下,厚约6-8厘米.典型的犁底层很紧实,孔隙度小,非毛管孔隙(大孔隙)少,毛管孔隙(小孔隙)多,所以通气性差,透水性不良,结构常呈片状,甚至有明显可见的水平层理.这是经常受耕畜和犁的压力以及通过降水,灌溉使粘粒沉积而形成的. 心土层 又称“生土层”。是土壤剖面的中层。位于表土层与底土层之间。由承受表土淋溶下来的物质形成的。通常是指表土层以下至50厘米深度的土层。由于有物质的移动和淀积,所以表土层和心土层最能反映出土壤形成过程的特点。在耕作土壤中,心土层的结构一般较差,养分含量较低,植物根系少。旱作土壤的心土层,一般保持着开垦种植前自然土壤淀积层的形态和性状,耕种引起的变化小;水稻土的心土层,在正常情况下多发育为具有棱块或棱柱状结构的斑纹层。 心土层位于犁底层以下,厚度约为20-30厘米,该层也能受到一定的犁,畜压力的影响而较紧实,但不象犁底层那样紧实.在耕作土壤中,心土层是起保水保肥作用的重要层次,是生长后期供应水肥的主要层次.在这一层中根系的数量约占根系总量的20-30%.

土地,分为生地和熟地。所谓生地,就是刚刚收上来的土地,基本保持原有状态(农田、工厂、荒地等)。这样的土地理论上是不做转让的,需要变成熟地。而所谓熟地,就是在生地上完成三通一平的工作,包括:路通、水通、电通和场地平整。

这个过程就是土地熟化了。

土壤含水率的定义是什么?

还有一种是这样的:土地熟化: 通过各种技术措施,使土壤的耕性不断改善,肥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即生土变熟土的过程。熟化的土壤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土壤结构良好,水、肥、气、热诸肥力因素协调,微生物活动旺盛,供给作物水分养分的能力强。

土壤熟化anthropogenic mellowing of soil 通过各种技术措施,使土壤的耕性不断改善,肥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即生土变熟土的过程。熟化的土壤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土壤结构良好,水、肥、气、热诸肥力因素协调,微生物活动旺盛,供给作物水分养分的能力强。 表土层又可分为耕作层和犁底层,也叫腐殖质—淋溶层,是熟化土壤的耕作层;在森林覆盖地区有枯枝落叶层。上表土层又称耕作层,为熟化程度较高的土层,肥力、耕性和生产性能最好;下表土层包括犁底层和心土层的最上部分(又称半熟化层)。

1,耕作层:受耕作,施肥,灌溉影响最强烈的土壤层,厚度一般约20厘米左右.耕作层易受生产活动和地表生物,气候条件的影响,一般疏松多孔,干湿交替频繁,温度变化大,通透性良好,物质转化快,含有效态养分多.根系主要集中分布于这一层中,一般约占全部根系总量的60%以上.

2,犁底层:位于耕作层之下,厚约6-8厘米.典型的犁底层很紧实,孔隙度小,非毛管孔隙(大孔隙)少,毛管孔隙(小孔隙)多,所以通气性差,透水性不良,结构常呈片状,甚至有明显可见的水平层理.这是经常受耕畜和犁的压力以及通过降水,灌溉使粘粒沉积而形成的. 心土层 又称“生土层”。是土壤剖面的中层。位于表土层与底土层之间。由承受表土淋溶下来的物质形成的。通常是指表土层以下至50厘米深度的土层。由于有物质的移动和淀积,所以表土层和心土层最能反映出土壤形成过程的特点。在耕作土壤中,心土层的结构一般较差,养分含量较低,植物根系少。旱作土壤的心土层,一般保持着开垦种植前自然土壤淀积层的形态和性状,耕种引起的变化小;水稻土的心土层,在正常情况下多发育为具有棱块或棱柱状结构的斑纹层。 心土层位于犁底层以下,厚度约为20-30厘米,该层也能受到一定的犁,畜压力的影响而较紧实,但不象犁底层那样紧实.在耕作土壤中,心土层是起保水保肥作用的重要层次,是生长后期供应水肥的主要层次.在这一层中根系的数量约占根系总量的20-30%. 底土层也叫母质层,是土壤中不受耕作影响,保持母质特点的一层。如成土母质为岩石风化碎屑,则底土层中也往往掺杂有这些碎屑物。底土层在心土层以下,一般位于土体表面50-60厘米以下的深度.此层受地表气候的影响很少,同时也比较紧实,物质转化较为缓慢,可供利用的营养物质较少,根系分布较少.一般常把此层的土壤称为生土或死土.

土壤主要由7种成分构成分别是哪些?

土壤是由土壤中矿物质、有机质、土壤水分及土壤空气四个组成部分的合称。 这四个组成部分的分配和比例是不同的,按容积来说,土壤固体部分约有38%的矿物质和12%的有机质。适于植物生长的土壤含50%的孔隙,在这部分孔隙中,土壤水分及土壤空气各占一半。在自然条件下,空气和水分的比例经常变动。土壤中的四个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