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因果实录是否可信?

作者:admin 时间:2024-01-05 15:31:02 阅读数:22人阅读
  1. 司马迁的《史记》是真实的吗?
  2. 明实录和国榷哪个好?
  3. 学佛入门,初学者应该从哪开始,学什么?

司马迁的《史记》是真实的吗?

先说下态度和求证方式,司马迁为了记录事实被除夕宫刑,为了真实付出的代价不可为不大;汉代以前的历史求证方式都是四处走访,主要是民宿传说,当时是没有系统化的书籍文字记录的,只能靠一辈辈的口口相传。

因此,司马迁的史记,在当时环境下,做到了真实的极致。

司马迁的史记在中国史书界具有特殊的地位,因为他创造了正史的体例,就好像是在Word里创建了文档格式,不符合这个格式的连打都打不开,就别说让人读了。但如果据此就说史记是完完全全百分百可靠的历史真实,却也不足为信,原因很简单,这部书毕竟只是司马迁一人搜集整理资料完成的历史巨著,绝大部分文字也是由司马迁个人完成的,尽管他具备两代史官的特殊身份,尽管他有着极为严谨的治史态度,也并不能完全保证所搜集的资料就是绝对完整,同时也不能保证所褒贬人物就完完全全没有个人情感。

同时,史记里有意思的事情是对于人物对谈的描述都是如同亲临现场一样,很明显,司马迁当时不在现场,那个时候也绝对没有留声机和录音笔,可是司马迁能够写的合情合理而且活灵活现,完全符合后来的发展结局,这实在是匪夷所思的能力。对于当时就存在的不同说法,司马迁也根据自己作为史官的独特眼光,对于史料进行了合理的取舍,比如说到秦王嬴政的身世,在秦始皇本纪里就说他是庄襄王的儿子,而在吕不韦列传里,说法就似乎是吕不韦的私生子一样了,两种说法同时存在,把判断就留给了读者了。在苏秦张仪的列传里,这两个人的年代也很值得考究。

司马迁在史记自序里,也并没有说这就是天下唯一正史,而是说自己的史记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所以,我们读史记也完全没有必要把它当成是历史的绝对真实,而可以把它看作是对历史许多重大事件的评论员文章,当然,这是很重要的一家之言,也基本代表了长久我们这个国家对历史的一个基本看法,也是很有学习价值的。

是。太史令司马迁世代为史官,向以严谨细致名。司马迁自幼受到父祖辈的熏陶对治史极为酷爱,且对书写在竹木长简上的史实细致斟酌,处处有有来历,字字有遵循。自<《春秋》《左传》《国语》䓁无不核校勘对。从他的“报仁安书”就可看到遵从历史真实,不屈于帝王之威。他受宫刑,屈辱已极,仍为边关将士辨侮!司马迁开创了我国史学求真务实的作风,功垂千古!

提问者要问的是史记的记载内容是否是历史事实吗?

笔者记得以前看过,说司马迁年少时游历四方,探访古迹,听当地人讲说当地传说历史。

后来著书立说,当年曾经听人讲述的故事也好,传说也好也是其写作素材的一部分。不可否认,司马迁的文笔是真的优美。如果说写的都是史实,我看也不尽然。

比如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这只能靠想象来推定。上个世纪我国搞夏商周断代工程,就是因为在实证方面资料不足,国际上不承认夏和商的存在。我们自己的历史大多靠文字记述,而出土的资料有时候和正统史学表述存在很大差异,你说谁是真谁是假?这很难断定。

当代因果实录是否可信?

大家好,弹指千年为您解答~

事实上一直以来,许多学者对于史记的真实性都存在不小的质疑。毕竟史记是司马迁个人编撰而成的,那这其中是否包含了司马迁个人杜撰或者主观判断的情节呢?

司马迁的祖先是周朝的太史,可以说他一家几代都是史官,而编撰史记则是司马迁父亲司马谈的临终的遗愿,古人是很讲究孝道的,既然是父亲遗愿可想而知司马迁在史记在耗费的心血绝对是不可想象的。

司马迁的史记,主要资料都是他们家族的史官记录,这些记录真实不真实是无从考证的,其中有没有虚假的成分估计司马迁自己也不是那么清楚 。虽然司马迁编撰史记的时候是经过了大量筛选的,但是肯定不能去伪存真。从秦始皇到汉武帝时期,真实度应该能高一点,但是也不能说完全真实,因为就像现在,民国时候和文革时候的很多事情今天看来都是假的,又怎么能保证写出来的史书就完全真实?

我们来举个栗子:小明今天在街上捡到一块钱,于是他在日记记录:某年某月某日小明今天在街上捡到一块钱。等几年过去小明去世之后,别人看到这篇记录就这么写的,除此之外也没有证据,那这一天小明是不是真的捡到一块钱?信不信只能是看读者自己了。而历史其实也是这样,有的时候通过考古,或者查阅别的文献可以印证,而有些就说不清楚了,真实与否就在读者一念间。

笔者认为:史记不可能百分之百是真实的,史记记载有可能是司马迁听到或者了解到的,这一点谁都不能肯定没有错误。再者呢,古代其实和现在一样会把皇室负面的记载删除,只留下好看好听的一面。所以史记只能是参考,不能全信。

明实录和国榷哪个好?

从可读性上来讲,《国榷》与《明实录》相比要差一些。

《明实录》修自六曹章奏,而六曹章奏皆是诸臣原疏,此所谓诸臣者又复以甲科居多,文笔的优美与合理性是《国榷》所不及的。毕竟谈迁终生止步于乙榜,读过《国榷》就知道,他考不上进士的确是有理由的。另外《国榷》中大量的人名是空白,这一点可以理解,因为《国榷》是谈迁个人所著,资料来源有限的前提下,基本没有精力再去完善细节,只是多少有些遗憾。

若排除崇祯朝,单以自太祖至熹宗的历史来看,《明实录》无疑超出《国榷》很多。但《国榷》中亦有视角独特的观点,可补《明实录》之不足。比如对于孙承宗的评价,谈迁并未以孙殉国而笔下留情,而是称孙为『福将』,将孙在辽东期间未历大败的原因归结为幸运。视角颇不寻常。

但因为历史的原因,《明实录》至熹庙嘎然而止,这就为《国榷》的重要几天添上了浓重的一笔。《国榷》对于崇祯朝的记录是不可多得的史料,想要详细了解崇祯朝的历史,《国榷》恐怕是最佳的入门教材。而且《国榷》中又留下了大量的与清修明史完全不同的史料,确实能解开很多令人迷惑不解之处。比如为什么会爆发松锦之战,为什么崇祯会压上全部力量与皇台吉一决雌雄,这里面的因果,离开《国榷》是很难看明白的。还有比如崇祯到底知不知道洪承畴叛变降敌?这一点上,《国榷》的记载又与很多其他的史料观点相反。又如孙传庭为何下狱的问题,不看《国榷》,是搞不明白的,因为《明史》的记载明显自相矛盾,不合情理。

总之《国榷》值得一读,但论价值,确实比不上《明实录》。

学佛入门,初学者应该从哪开始,学什么?

1.先背一些经背一些咒 心经 金刚经 大明咒 往生咒 大悲咒 楞严咒

2.多看经书 弥陀经 地藏经 坛经 涅槃经

3.百法明门论 八识规矩颂 成唯识论

4.最后回归到 楞严经 华严经 妙法莲华经

5.通过上述的经论有了一个总体的了解。然后准备实修,用理论指导实践。选一个自己觉得好的有兴趣的修行法门就可以持之以恒的修持。

可能你会问,为什么要看那么多的书才来修呢?因为这样你就不会迷,不会被人带偏,不会人云亦云,也不会稀里糊涂的修行。

举个例子:比如念咒通过念咒为啥呢修行?念佛为啥能修行?禅定为啥也能修行!若你知道他们都是修持禅定功夫用来对付妄念的,心即是咒,咒即心,以咒攝心。就知道咒是怎么发挥作用的。念佛也可摄心用来对治妄念,再又忆佛念佛,我们阿赖耶识里就有了往生净土的因了!结果只是时间的问题!故一声佛号即可往生是什么意思你就自然而言就明白了。别人再给你说什么怪力乱神的东西,你也不会去信了。所以多闻熏习,如理作意!

末学拙见,若有不对望诸位师兄批评指正!阿弥陀佛!

当代因果实录是否可信?


《妙法莲华经》讲的是万法唯心所现和即念即佛。这样会少走很多弯路,可以看看印广法师的讲经视频《妙法莲华经》《楞严经》《阿弥陀经》《心经》不方便看视频的可以网上购买书籍

学佛入门,初学者应该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开始,根据自己的性向,选择“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般若、禅定”之一来实修。学佛不是求学问,“为学日增,为道日减”。

从放下自我开始!

我执是一切烦恼与障碍的根源。

我知,我见,我爱……通通都是初期学佛的障碍!

不超越自我的束缚,学佛就不得其门而入!

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但学佛到究竟阶段

却又要把“我”提起来

荷担如来家业,舍我其谁

以无我之心,作有我之业

方能无为而无不为!

南无阿弥陀佛🙏










如果要对佛教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并且对修行次第获得系统、明晰的了解,初学者可以从《菩提道次第广论》或者《普贤上师言教 龙钦心髓前行引导文》入手,也可以从《入菩萨行论》入门。

我曾经学过众多的经论,最具窍诀性、理论与实修并重的要数以上三部经典,故此推荐给初学者。

相对而言,上述三部经典中,以《普贤上师言教 龙钦心髓前行引导文》最为殊胜,既有讲述听法要求的“听闻方式”,又有看破轮回、生起坚实出离心的“暇满难得、死亡无常、轮回痛苦和因果不虚”,还有“解脱利益”和如理依止上师善知识的“依止上师”,更有大乘道基础的“皈依和发菩提心”、忏悔修行障碍的“念修金刚萨埵”、速疾积累资粮的“供曼扎罗、断法古萨里”和遣除道障、获得成就根本的“上师瑜伽”,最后还有修行七天就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正行支分.捷径往生法”(又称颇瓦法、迁识成就法和七日成佛法)。

具体如何选择,看您自己的意乐和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