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衰亡的缘由及其解析

作者:admin 时间:2024-01-05 15:16:02 阅读数:16人阅读
  1. 唐朝灭亡的直接原因和主要原因是什么?
  2. 安史之乱是怎么发生的啊?
  3. 1、从唐朝由盛转衰最后走向灭亡的历史中,能够吸取怎样的经验教训?
  4. 各个帝国衰亡的原因?
  5. 三部作品反映唐朝由兴盛转衰亡?

唐朝灭亡的直接原因和主要原因是什么?

一、唐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指的是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的叛乱,这场动乱几乎摧毁了李唐政权,给社会、经济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安史之乱成为唐代历史的转折点,乱后的唐朝由鼎盛进入了衰落阶段,并最终走向了灭亡。二、唐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中央集权的虚弱,这点主要体现在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1、藩镇割据。唐朝后期,由于藩镇自雄,中央政权变得虚弱无力,几次企图削弱藩镇的努力,不仅没有达到目的,还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致使国家再没有能力与藩镇较量。与中央力量下降形成明显对比的是,藩镇的力量却越来越强,藩镇割据更加无法控制。2、宦官专权。唐朝的宦官掌控禁军,在朝堂上架空皇帝、压制文臣。三、唐朝灭亡的其它几点原因如下:1、朋党之争。在南牙北司之争中本就处于弱势的文官系统,内部同时也出现了朋党之争。牛李党争的结果加速了士人阶层的分化,削弱了文臣与宦官斗争的能力,使得文官转向地方藩镇,朝政更加不稳定。2、掠夺性的赋税政策。安史之乱之后,中央财政紧缺,不得不逐渐加重赋税。由于土地兼并愈演愈烈,两税法取代租庸调,以及钱贵物轻,导致农民负担越来越重,赋税名目愈加繁多。3、农民起义。唐朝后期,由于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朝廷向百姓增加赋税和徭役,掌权的宦官更加有恃无恐地欺压百姓,强占土地,勒索钱财,引起人民的极大不满,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加上连年发生的天灾,使得粮食产量锐减,人民苦不堪言。于是,以王仙芝与黄巢为代表的农民起义爆发了。

安史之乱是怎么发生的啊?

安史之乱的发生的原因涉及多方面,但我认为主要还是在于中央政权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

作为中央统治阶层的朝廷过于信任安禄山,给予他三镇节度使的兵权,并不加以合理的节制,导致安禄山无人掌控,妄自尊大,培养了他的野心。

再加上李隆基晚年昏聩,重用奸臣杨国忠等。

而这些奸臣为自己私力大肆圈地,贪赃枉法,搞得民不聊生,再加上对安禄山等手掌兵权的军阀不懂怀柔安抚,只知索取贿赂,欺压外臣,导致多种矛盾并存,发酵,最终爆发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朝时期发生的一次大规模的叛乱。公元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两位节度使在宦官李辅国的支持下,联合叛变,发动了对唐朝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安禄山是禄山镇府的节度使,统领禁军,史思明则是禁军的总管。在唐玄宗后期,吏治败坏,宦官专权,士兵抚恤遭到拖欠,加之李辅国等宦官的干预,使得节度使权力膨胀,自成一体系。755年,安禄山受到李辅国的唆使,起兵叛变。安禄山率领的军队一路北进,攻陷大大小小的城镇,没收民财,杀害官员和平民,逼迫流亡的后梁皇帝在自己手下复位,并自称大丞相,掌握了大量的军权和地位。

安史之乱的爆发引起了唐玄宗的注意,他先派遣大将魏博节度使郭子仪率大军北上御敌,并颁布了一系列的政令,试图平息局势。但由于唐朝统治机构的疲惫,安史之乱在全国范围内迅速蔓延开来。758年,安禄山被自己的儿子所杀,但史思明仍继续反抗,直至763年,唐朝才最终平定安史之乱。这场叛乱共持续了近十年时间,给唐朝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导致其国力衰退,开启了唐朝的衰亡之路。

安史之乱的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唐朝衰亡的缘由及其解析

1. 宦官专权:唐玄宗在位期间,宦官权势过大,对政治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通过掌控皇帝的耳目,干预政治决策,让自己的亲信得以晋升高官,掌握重要职权,这引起了朝野上下的强烈反感。

2. 经济困难:唐朝中期,由于长期战争和政治腐败,国家财政出现了严重的赤字。为了填补财政缺口,政府不断加重赋税,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引起了社会不满。

3. 民族矛盾:唐朝时期,中原地区的汉族与边疆的少数民族之间存在着长期的矛盾。唐玄宗时期,政府采取了一些排斥少数民族的政策,加剧了民族矛盾,引发了叛乱。

4. 军队失控:唐朝时期,军队逐渐成为了独立的势力,他们拥有自己的军阀,掌握着大量的兵权和财权。唐玄宗时期,由于政治腐败和军队管理不善,军队逐渐失控,成为了动乱的重要力量。

  安史之乱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兼并严重;边防节度使权力过大,成为强大的地方势力;中央统治集团日益腐朽.

  土地兼并严重是和均田制的破坏密切相关的.唐初实行均田制时,并未改变地主占有大量土地的状况,土地可以在各种名义下买卖,因而只能延缓而不能阻止土地兼并.后来均田制逐渐废坏,土地兼并日益发展.到唐玄宗后期,土地问题日益严重,许多失去土地的农民四处逃亡,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基础.

  边防节度使的权力膨胀是和府兵制的破坏分不开的.唐初,府兵的地位高,待遇好,因而兵源稳定.高宗以后,征战频繁,府兵戍边、出征往往逾期不得轮换,而其优厚待遇多被取消,府兵逃避征调或逃亡的很多.于是唐玄宗时废除了府兵制,普遍实行募兵制.招募而来的士卒长期驻守边疆,与边将关系密切,因而极易成为边将的私人武装.同时边将的权力也在逐渐加强.睿宗景云元年(710年),开始在边地设节度使.至天宝元年(742年)时,共设平卢、范阳、河东、朔方、河西、陇右、北庭、安西、剑南等九节度使及岭南经略使.他们各领兵二、三万至八、九万,并由起初只管军事发展到兼管行政、财政,集大权于一身,成为强大的地方势力.

  而此时唐玄宗已怠于政事,沉缅于酒色歌舞,穷奢极欲.政事则先后委于宰相李林甫、杨国忠.李林甫口蜜腹剑,勾结宦官,妒贤嫉能,他掌权十九年,政治日益黑暗.他死后,杨贵妃的族兄杨国忠为相.他结党营私,贿赂公行,政治更加黑暗.朝廷直接掌握的武力也大为削弱,代替府兵的骑缺乏训练,战斗力差,无论数量、质量都远逊于节度使的武力.此时唐又与吐蕃、南诏多次发生战争.唐军攻南诏屡败,天下骚然,国力虚耗.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1 安史之乱是一次大规模的叛乱,说它是由于某一个原因所导致的也不完全准确,因此无法简单地回答它是否“怎么发生”的问题。
2 然而,安史之乱的背景是由于唐朝在治理中的一系列问题,例如贵族过于强大导致的中央政府管控失能、军队腐败不堪、税赋过重、劳动力过度榨取等等问题,在这些问题的共同作用下,人民的不满和反抗情绪愈加强烈,并在安禄山、史思明这些权力争夺者的带领下发生了叛乱。
3 在研究安史之乱时,需要综合考虑唐朝整个社会走向、政治经济制度的改革和变革、宗教信仰、贵族地位与影响力等因素,深入挖掘安史之乱的根源和起因,这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1、从唐朝由盛转衰最后走向灭亡的历史中,能够吸取怎样的经验教训?

①经济上:提倡节俭反对奢华

②政治上:虚心纳谏,反腐倡廉,整饬吏治;注意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处理,避免矛盾计划;加强中央集权,尤其是削弱地方军权

③民族问题上:树立民族平等精神,慎重处理少数民族问题

④思想上:居安思危,重视军队建设

各个帝国衰亡的原因?

纵观历史上各个朝代的灭亡大致有这几种。

第一,官逼民反,民不聊生,无法生活下去。

第二,权臣当政,废帝自立。

第三,各诸侯军事割剧不服从中央统治。

第四,外族入侵导致改朝换代。

三部作品反映唐朝由兴盛转衰亡?

作者:杜甫

唐朝衰亡的缘由及其解析

作品:忆昔二首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

  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小臣鲁钝无所能,朝廷记识蒙禄秩。

  周宣中兴望我皇,洒血江汉身衰疾。

其中所描述的人民安乐、路不拾遗的太平景象,在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戛然而止。

早 雁

  杜 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

  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

  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

  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

  水多菰米岸莓苔

表明此时昏庸腐朽的唐王朝,根本不听志士的良策,使得百姓们无家可归,只得客居他乡。